為推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以下簡稱新課綱),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委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陳佩英教授及鄭慶民教授,分別自105學年度及106年度起成立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新課綱前導學校(以下簡稱普高前導學校)推動小組及技術型與綜合型高級中等學校新課綱前導學校(以下簡稱技綜高前導學校)推動小組,協助規劃及推動普高及技綜高前導學校試行新課綱之工作。普高前導學校推動小組於105學年度遴選45所高級中等學校擔任普高前導學校,技綜高前導學校推動小組於106年度遴選29所高級中等學校擔任技綜高前導學校(包括技高26校及綜高3校)。
普高前導學校及技綜高前導學校之遴選均考量地理區域均衡、公私立並重及學校類型兼具等原則,並且在推動上分別結合高中優質化輔助方案計畫及高職優質化輔助方案計畫,使新課綱試行工作貼近學校實務。普高前導學校及技綜高前導學校試行新課綱均依據新課綱理念及精神,進行課程轉化及建構,發展具體落實新課綱之模式;推動小組則持續辦理培力研習及前往各前導學校給予諮詢輔導,帶領前導學校不斷反思及修正試行方向,藉此累積前導學校推動新課綱之經驗。
為增強前導學校試行新課綱之能量,推動小組於今年辦理之培力研習中規劃各式各樣之主題,如普高前導學校培力研習有「情境領導」、「課程領導技巧與核心小組運作」、「系統思考」、「閱讀理解」、「學習評量與課程評鑑」、「校訂必修擬定與課程設計」、「多元選修與選課輔導」及「學校願景與校本素養指標訂定」等主題,技綜高前導學校培力研習則有「學校願景之建構」、「學生圖像之形成」、「課發核心小組之建構和運作」、「校本核心能力與科教育目標之研擬」、「多元選修課程之設計」、「彈性學習時間之規劃」、「學校課程地圖之發展」、「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運作」等主題。前導學校藉由與專家學者共同探討各項主題,逐步構築高級中等學校從上(校長)至下(教師)同心協力推動新課綱之完整模型。
因應新課綱調整至108學年度實施,教育部定自106學年度起,將前導學校數量逐步擴增1倍。普高前導學校自106學年度起將逐步倍增至90校,並規劃5區(北一、北二、北三、中、南)9組(宜花組、新北基組、北島組、桃竹苗組、中彰投組、雲嘉組、臺南組、高雄組、雙東組);技綜高前導學校自106學年度起亦將逐步倍增至58校,其中包括辦理完全免試之學校,並依地理位置劃分20區域聯盟。期藉由具體劃分,促進鄰近之既有及新增前導學校彼此觀摩交流新課綱推動規劃。
此外,前導學校亦規劃自106學年度起逐步將新課綱試行經驗推廣至非屬前導學校之高級中等學校,藉由規劃區域聯盟及辦理分享座談會等方式,使非前導學校能充分獲得前導學校試行新課綱之豐碩成果。
教育部將持續關注並協助前導學校試行新課綱及推廣試行經驗,持續掌握前導學校推動情形,並適時提供問題解決方案及相關資源。期藉由前導學校充分試行及推廣新課綱,使全國高級中等學校於108學年度實施新課綱前即做好充分的準備,提供高級中等教育階段莘莘學子一個自發、互動、共好的嶄新教育環境。
教育部新聞稿 2017/10/03
新課綱前導學校增至148校 透過多元課程教出素養
為完整銜接12年國教課綱至教學現場,教育部前年起選出74所公私立各類型學校試行新課綱,雖新課綱延至108學年上路,教育部今年度起將前導學校數逐步擴增1倍至148校,普高從45校增至90校;技綜高從29校擴增至58校。
國教署長邱乾國表示,前導學校藉由與專家學者共同探討各項主題,並依照各類型學校做出合適調整,目標是讓教學現場能完整銜接新的課綱,目前不少試辦學校成效不錯,包括新北市板橋高中、麗山高中、台中市文華高中、新北市三重商工及新竹縣內思高工。
板橋高中教務主任林麗雲表示,學校透過創客教育、服務學習,規畫多元社群和特色活動,整合成新課綱願景,並與校內共同討論加深加廣課程,大部分課程均已試行。
她表示,利用自然科學研究法與人文素養研究法,訂校定必修2門4學分。另於高一開設閱讀理解課,讓學生讀科普文章做摘要,並且嘗試歸納,推論重要訊息;並結合生活實務探索,以文字、行動或上台發表。
新北市三重商工教務主任謝嘉聰說,職業學校過去在師資及設備上較難做選修課,現在讓學生跳脫科的觀念,例如在工科開設商業實務課,商業類科開工業實務課,培養學生跨域能力。
此外,高一時開閱讀理解課,訓練學生思考及表達,也能測出學生語文理解能力。數學及自然科則採分組教學,上課方式更活潑。高三時開專門課程,培養學生較專精技能基礎。
教育部表示,配合未來考招新制,前導學校試行方向將加強培養核心素養能力,並讓各校互相觀摩,未來將把各前導學校經驗推廣至非前導學校的高中,藉由規畫區域聯盟及辦理分享座談會,讓非前導學校也能適應新課綱,作為未來教學參考。
推動小組今年在研習中規畫多元主題,如普高前導學校培力研習有「情境領導」、「課程領導技巧與核心小組運作」、「系統思考」、「閱讀理解」、「學習評量與課程評鑑」、「校訂必修擬定與課程設計」、「多元選修與選課輔導」等。
轉錄自聯合報 2017/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