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教育】The Nueva School教設計思考:創意是為了讓世界更好

紐葉樺(The Nueva School)這所只收資優生的美國私校,有很多值得台灣學習的教育「寶藏」。

紐葉樺私校X設計思考:創意是為了讓世界更好

圖片來源:黃建賓

紐葉樺(The Nueva School)這所只收資優生的美國私校,有很多值得台灣學習的教育「寶藏」。四月,小學部校長才剛應邀到台灣,分享推動社會與情緒教育的know-how;五月,《親子天下》的採訪團隊,就來到坐擁整個山頭、占地十三公頃、有如度假中心的主校園「挖寶」。

我們想知道,面對智商一百二十以上的孩子,紐葉樺為什麼要強調動手做和關懷?又如何用全球最夯的「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理念和方法,來設計課程?

答案在屋頂挑高、空間開放的綠建築「創新實驗室」(iLab)。這裡,五位全職老師帶領每週兩小時的全校必修課「工程專題」(Engineering Project),結合最新科技和手工,每半年完成一件「影響真實世界」的作品;iLab也主動出擊,和各科老師合作,將「設計思考」的步驟,置入早已大量專題化的課程中。

「設計思考」是一套促進創意解決問題能力的心智模式和方法。原本只屬設計界必備、大學、研究所選修課,紐葉樺將它轉化成中小學教室中可以不斷重複的六階段:深層研究、聚焦、產生想法、決定、做出模型、合作與分享。

從觀察、滿足他人需求開始

很多人誤以為設計思考只是畫圖,但iLab負責人琴.賽克斯(Kim Saxe)解釋,「如果只把想法畫出來,還只是個想法,很不真實。你把它做出來、讓別人生活因此更好,才會帶來滿足。」因此每個專題的出發點是為解決一個實際生活的問題、或滿足周遭他人的需求,並且要動手做出來,不斷改進。

四年級的樹屋專題已經進入收尾階段,孩子們正在為一棟棟木造、兩層結構的樹屋上色。為了替一年級學弟妹「客製化」這個玩具,兩人小組必須去採訪學弟妹、了解他們的喜好和需求,然後設計出包含遊戲、馬達等元素的多層樹屋,再用木工做出模型來,暑假前還會邀請學弟妹來欣賞。

綁著麻花辮女孩這組在森林眺望台般的樹屋旁,另外設計了一個由開關控制的纜車系統,小配件用3D列印而成。儘管纜車滑行有時會卡卡的,但兩位女孩從頭開始就一直為實現學弟願望的努力,其實很感人。

「深刻的去發現別人真正的需要,正是設計思考的第一步,」賽克斯解釋,「老師們很被打動,因為學生因此發展出同理心。」

第二個元素是去找出自己的創意方式。「當發想被卡住時,協助孩子去找其他方法,讓他們去發現哪種方式對自己最有效,」賽克斯表示,時間久了,每個人就會對自己的創造力有自信。

用自我反思單,深化學習經驗

設計思考因此絕對不是有趣的動手玩玩的活動。每個專題結束後,孩子都必須做自我反思(self —reflection),回答五到十二題開放式問題,再重新思考其前因後果。例如:

樹屋專題最簡單/最困難的部分?為什麼?你如何處理那個難題?你學到什麼?

你最喜歡自己樹屋的哪個特徵?為什麼?

你的想法是怎麼出現的?你卡住的時候怎麼辦?你用哪些方法?什麼對你最行得通?

明年的專題中應該保留/改變什麼?為何?

有人要做類似專題,你會給他怎樣的建議?

這樣的反思沒有標準答案,孩子學會辨識自己的優缺點、可以改進的地方。當孩子遇到困難,老師會協助掌握進度、協助孩子去辨認問題所在,「我們不給答案,而是等待他們自己去找解方,」設計工程課老師史提夫.魏斯伍(Steve Westwood)表示。在整個專題中,「能否鑽出一個完美的洞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能指出問題,找出自己有效的創意解方,」他指出。

歡迎失敗, 愈失敗愈有創意每個專題結束後深刻廣泛的自我反思,就成為台灣的家長、小孩最關心的「成績」。很難想像,紐葉樺的學生一直到九年級,才第一次拿到有分數的成績單。但家長定期會收到一大包約二十頁的「描述性評語」,得以充分了解孩子的成長和進步。「我們的孩子都是資優生,也許每科都得A,但他們有可能就停在那裡了,」賽克斯說,分數可能阻礙孩子學習,但是透過專題學習,反而能讓孩子自訂目標,不斷的超越自己。

設計思考的第三個元素是,讓孩子對失敗有全新的態度。「資優孩子最大的挑戰是,他們是完美主義者,在情緒上無法接受自己還不能達到大人的水準,」賽克斯分析。設計思考需要「做出模型、得到回饋、透過修正、調整方向」的練習,讓孩子充分了解,「你犯錯、失敗了,沒有關係,代表你還在學習。你不用擔心每一步都要完美,」賽克斯說。

未來的變化太迅速,無解難題太多,每個孩子都需要解決新問題的能力,正向思考的心智模式。紐葉樺模式已經成為全世界中小學取經的對象。當孩子學會,也都願意一點一點改善自己的周遭世界,累積起來,就可以改變整個世界。

紐葉樺私校小檔案

歷史:1967年建校

師生人數:幼兒園到高中,智商超過120的男女學生共500人,老師100人

特色:以情緒教育、創新學習著稱。校訓明定「做中學,愛中學」,強調用手思考的必要。2007年起,成立「創新實驗室」(iLab),採用「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理念,提供各年級學生必修的「工程」專題課,並與各科整合。每年暑假開設各種教師設計思考專業課程,供校外老師進修。

什麼是「設計思考」?

設計思考是一種心智模式和方法,能促進用創意解決問題的能力。由被譽為10大「全球最有創意公司」之一、IDEO創辦人大衛‧凱利(David Kelley)首創。他也在史丹福大學設計研究所(dSchool)開設相關課程。設計思考強調辨認使用者需求、提出創意解方、做出模型、不斷改進,適用於各種領域。史丹福大學校長希望,5年內全校大學生都要必修設計思考。

紐葉樺學校創新實驗室負責人琴.賽克斯:我們希望學生儘早失敗、常常失敗,這是矽谷很盛行的態度。失敗過,才能學到更多、更有創意。

本文轉錄自<<親子天下>>2014/7

Posted in 3D列印, 創客教育 and tagged , , , , , , , , .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