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克雷頓‧克里斯汀生(Clayton M. Christensen)眼中,「破壞」可以是正面的力量,「創新」是選擇題,不是是非題。
專訪哈佛創新大師克雷頓‧克里斯汀生
在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克雷頓‧克里斯汀生(Clayton M. Christensen)眼中,「破壞」可以是正面的力量,「創新」是選擇題,不是是非題。
他發展出「破壞式創新」理論,例如Google、蘋果將市場上原本複雜的、少數人會用或消費得起的產品,變得更簡單、更便宜、更普及,才能開啟過去沒有的新市場,滾動出一連串新成長。
二十年來,克里斯汀生的創新理論,不斷印證在不同產業、不同市場,受到全世界政治、企業領袖的推崇和尊敬。
五年前,他開始用創新理論,檢視愈來愈無法吸引孩子學習的美國公立中小學教育。他看到數位科技可以打破標準化、一言堂式的傳統教育形式,提供量身打造、以個別學生需求為主體的學習,因此預測,數位科技將成為破壞教育的一種創新驅力。同時,他也在舊金山成立非營利機構「克里斯汀生智庫」(Clayton Christensen Institute),由女兒(Ann Christensen)領軍,推動將科技帶進中小學教育的「混合式學習」。
觀察目前美國、甚至全球教育走向,今年六十歲的「創新教父」克里斯汀生堅信,重視多元智能、因材施教,將再次成為全世界學校、老師的創新指標。以下是他今年十月底來台時接受《親子天下》專訪的內容。
五年前,我們在《來上一堂破壞課》中預測的大方向都是正確的。估計到二○一九年,有半數的學校課程會在線上進行,所以關鍵是:這次的改變會不會真的有所不同?如何不同?
我個人認為這波改革的好處是,哈佛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霍華德‧加德納(Howard Gardner)所提出的多元學習智能理論,可以獲得全面的重視。過去,我們的教育只強調某一、兩種智能,線上學習提供了很好的契機,讓每一個人都有可能用自己與生俱來的天賦學習。以前,多數學生在教室裡都沒有真正在學習,或是學得非常辛苦。我們認為科技帶來新的可能,可以教得更好,因為可以讓學生用適合自己的方式來學習。
「家教」角色的新世代老師
科技帶來另一個好處是,改變了老師教學專業的定義。以前的教學模式只有一種,就是提供資訊,而且只有老師能夠做這件事,因此老師要學的本事,就是如何講課。老師根本沒有多餘的時間和心力去顧到每個學生,幫助他們解決個別問題。但現在,假使我們將課程的內容「大眾化」、「產品化」(commoditized),找全世界最優秀的老師來上課,讓上課內容變成有價值的產品,每個人都有機會接受一流的教育。教育現場的教師就有餘裕扮演像「家教」的角色,有時間觀察每個學生的需求,確保每個人都有往前學習,並且解答學生的問題。我認為這才是新世代老師的專業與自我期許的目標。
科技的本質不是持續,也不是破壞。科技怎麼發揮影響力,端看你讓它以什麼姿態進入市場,是來支持的?還是來擾亂的?基本上,用破壞力來擾亂中小學教育是行不通的,道理很簡單,因為這個東西本身不夠好。破壞要能成功帶來創新,前提是現有這個產品本身是優質的,你要去破壞的只是那些「不錯但還可以再更好」的部分。如果你想要改變的事物,本身素質不夠,那就算把破壞因子帶進來也起不了作用。
用「特種部隊」翻轉教學
如果我們想要干擾原本的系統,但更新方案又不夠好,商業模式也套不進去,那麼這兩件事得分頭進行。如果商業基本模式不變,但你的工作內涵有重大改變,那就需要獨立發展,這時候我們會需要全新的「特種部隊」(heavy-weight team,也就是商業中新的事業單位)。美國有些特許學校的運作就很像特種部隊。
要為特種部隊下一個適切的註腳,可用日系汽車品牌豐田的例子來說明。豐田設計汽車的過程就像發條一樣規律,一切都在預期之中,設計部門的本質也是務實導向,這個部門專門負責設計煞車,另一個負責駕駛系統等等。
他們決定要設計第一代油電混合動力車Prius時,從各個部門挑人出來,將這些人從熟悉的環境抽離,並把他們送到日本各地,然後下達指令:我們不知道怎麼設計混合動力車,你能想出辦法嗎?這個特殊小組是用全新的概念來重新設計一部新車,重新檢視車子的各個部件是如何組裝而成,結果設計出一台很棒、全新概念的新車。
後來本田汽車也要做類似突破,採取的做法是成立一個委員會,請各部門推派代表來參與新車的設計。結果創造出一台宛若被「組織架構」附身的車,很可怕的設計!
換句話說,當你想推動線上學習,若只是請各科老師推代表組一個小組來籌劃,那麼這些老師思考的是:怎樣把線上學習「塞」進現有的授課框架?但若你希望讓線上學習「翻轉老師的教學」,就需要用到「特種部隊」的邏輯了。在美國,只有很少數的特許學校覺得自己稱得上是特種部隊,多數特許學校則期許自己有朝一日能達到那種創新的境界。在現有體制內尋求創新的特許學校,和私立學校做的事其實差不多。
新模式的教和學需有立足之地
在公立學校要破壞成功,必須有人出來組成一個特種部隊,法令上要容許像美國特許學校那樣的存在。台灣要在教育上創新,得先讓這種特種部隊學校有立足之地,然後讓想玩這個新遊戲的人留下來試試看,想去別的地方實驗的人就去別的地方。但你必須有一個特種部隊來發展新的教育體系結構,然後找到願意實踐這套新系統的學校來測試,至少持續實驗兩~三年。當這套系統被充分理解後,就可以開始鼓吹大家升級更新,捨棄舊模式。
你絕對不能期待現有體制會改變,因為體制內的人不見得反對這個體制,體制只會複製,不會改變。因此,若想要改變,你要組特種部隊,做不一樣的事。當特種部隊成功了,你就能邀請更多的老師和學生加入,用新的模式教和學,原本的舊勢力就會漸漸萎縮,新勢力就會成長擴大。要這樣做,才會真的改變。
現有老師面對的改變衝擊最大,但他們可以提早預備自己。認同多元智能是關鍵,老師們必須學習理解八種(甚至更多)多元智能。師培過程學到的技能不一定是重點,因為課程很快會被產品化,會不會講課不是那麼重要,由最善於講解、講得最好的人負責就好。當你成為老師時,你可以在網路上找到由老師、學生、家長等各類型的人,所整理、發展出來的一系列「教你怎麼做」,譬如學拼字絕招、輕鬆學會微積分……等。
身為老師,你該有的本事之一是,能夠在這茫茫資訊大海中東挖西掘,把瀝取出的可用教材重整成一個個教學模組,然後針對每個學生的不同需求挑選出合適的模組,再將這些模組排列組合,設計成獨一無二的專屬課程。這會是老師要扮演的角色。(採訪整理∣賓靜蓀;錄音整理∣李岳霞)
克雷頓‧克里斯汀生 小檔案
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以「破壞式創新」理論,改寫企業突破成長瓶頸的成功方程式,被全世界推崇為「創新教父」。曾出版多本創新著作,並將創新理論擴展到政府、教育、醫療、環保等不同領域。育有5名子女、5名孫子女。
本文轉錄自<<親子天下>>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