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趨勢】在矽谷30歲被嫌老,科技教育從小扎根

Silicon-Valley-Wikia_Titlecard-placeholder

很多人都知道在矽谷裡存在著職場多樣性缺失的問題。女性與少數民族在大型科技公司中並不常見,種族主義與性別偏見造成的就業歧視依然是一個顯而易見的不公平問題。在這種環境中也塑造出了一種狹隘且有毒的白人男性「兄弟」文化,並且呈現出周期性的爆發趨勢。

在被經過長年累月的批評之後,科技公司的高管終於開始注意到了這一多樣性的缺失問題,其中有一些公司已經承諾要聘用更多的女性、黑人與拉丁裔雇員。這些無疑都是一種進步,然而這些進步卻沒有碰觸到矽谷隱藏著的最大的骯髒秘密:十分猖獗,近於厚顏無恥的年齡歧視。

「漫步於任何一個熱門的科技公司當中,你都會發現年輕的白人男性與亞裔男性不成比例的多,」華盛頓大學電腦科學家 Ed Lazowska 如此感慨,「公司員工年齡構成多樣性是很重要的,不管是出於解決勞動力需求、機會平等還是為了保證最終產品質量。」

在網路泡沫崩潰 14 年之後的今天,在矽谷當中存在著對老員工顯而易見的偏見,注意了,我們這裡所指的「老員工」是指所有年齡大於 30 歲的人,他們受到了矽谷年輕人們的無情嘲諷。在別的地方年屆 50 或許新的職業生涯才剛剛開始,但是對於科技產業來說,唯一可以確定的事情就是人到中年職業生命就該終止了,趕緊收拾鋪蓋走人吧。

這一論調也是科技產業當中頂尖 CEO 們的一貫想法。當 Mark Zuckerberg 只有 22 歲的時候,他說了一句讓人銘記的話——年輕人就是更聰明。這位打造了 Facebook 的神童在 2007 年於史丹佛大學舉辦的 YC 大會上對於聽眾直言不諱自己對於年輕人的偏愛。如果說在當時的矽谷年輕就是一種可炫耀的資本的話,而如今這已經變成了鐵律。

年齡歧視違法,不過我們並不在乎

根據美國 1967 在聯邦就業法案中的規定,這種職場上的年齡歧視是違法的,如果因為員工年紀大了就將不讓其晉升或者是將其開除,都會觸犯法律。不過這一法案可不會難倒科技公司的高管們,在這些高管們中達成的共識就是不要雇佣任何超過 30 歲的人(當然更不能超過 40 歲),這些赤裸裸的年齡歧視就在科技媒體的眼皮底下進行著,卻無人有所反應。

這種狀況並不奇怪,因為那些所謂的第四階級、被譽為公眾生活看門人也戴著同樣的有色眼鏡。在那些新媒體如 Valleywag 與 Techcrunch 中工作的新聞工作者與他們所報道的科技公司從業者一樣年輕。

在 2013 年,BuzzFeed 上出現了一篇文章題目為「作為 BuzzFeed 最老的員工是一種什麼體驗」(副標題:「我已經跟不上每日工作的節奏」),這篇文章出自一名 53 歲的 BuzzFeed 編輯之手,他自稱「老的已經足以成為所有編輯部同事們的父親」(編輯們的平均年齡才 20 多歲)。這篇文章讀起來簡直就像是中國特殊年代裡被批鬥的地主脖子上掛著的寫滿罪狀的悔過書——「這些聰明絕頂的年輕人讓我每天都在受挫,在 BuzzFeed 的總部裡面我無時不刻都處於困惑當中,在我的人生中還從未感到如此挫敗。」這是我除了斯大林公審上那些荒謬的發言之外讀過的最為可悲的自嘲。

幾個月之後,寫作此文的老兄被他的老板解雇了(老板比他年輕 15 歲)。「這與你的工作水平和你寫的東西無關,讓我們這樣說吧,這其實是因為你與年輕同事創造力上的差距。」

矽谷的大公司們當然注意到了自己站在了違反聯邦勞動法的那一邊,不過他們不在乎。

據報道, Google 在 2011 年花費數百萬美元與電腦科學家 Brian Reid 達成了和解, Google 公司在 2004 年時將這位 54 歲的員工解雇了。Reid 聲稱 Google 的同事們對於自己的年齡冷嘲熱諷,說他是「過時」、「精力匱乏」的「老古董」,他提出來的意見也被同事譏笑為「落後於時代」。而另一些公司,比如蘋果、Facebook 以及雅虎同樣也在招募新人的時候引起爭議。在 2013 年 Facebook 就因為一份新人招募崗位名單惹上了官司,因為其中特別注明「2007 年或 2008 年入學者更佳」。

因為這些官司與處罰帶給科技公司的只是無關痛癢的小小教訓,因此矽谷當中那種推崇年輕人的風氣依然愈演愈烈。

在科技界一年一度盛會 SXSW(South by Southwest Interactive)期間,當你走在奧斯丁街頭,舉目望去全是年輕人,嬰兒潮一代與失落的一代就像被黑洞吸走了一般了無蹤影。在那些創業公司宣傳材料裡最愛展示的開放型辦公室照片當中,35 歲以上的員工就如同坎大哈(譯者注:阿富汗城市)街頭的婦女一樣稀少。在整個矽谷,那些一本正經身著正裝的 40 多歲的人有不斷被吞噬的危險——你需要裝扮的更加年輕,低著頭,不和別人眼神接觸,一副希望自己不被注意的樣子,這才是矽谷最為時興的年輕人畫像。

「矽谷已經成為了全美國年齡歧視最為嚴重的地方。」Noam Scheiber 在一份報告中指出科技產業從業者從 26 歲就開始尋求整容手術的幫助,以便消除因年齡增長而導致的男性脫發與禿頭的早期征兆,並且遮蓋皮膚上因歲月流逝而出現的斑點。

總之,無論你要如何打扮自己,都不要讓別人看出你的真實年紀,除非你正是 22 歲的大好年華。

Scheiber 繼續說道:「Robert Withers 是一名就職顧問,專門幫助那些年屆 40 歲的人在矽谷尋求工作,他的建議是讓那些高齡求職者在 LinkedIn 頁面當中使用專業拍攝的照片,以確保照片中的自己看上去精力充沛,散發出無窮活力,毫無倦色。他還建議高齡求職者們在面試之前先去公司的停車場偵查一番,學習一下公司員工的穿衣風格。」

矽谷最著名投資人 Paul Graham(保羅•格雷厄姆)在接受紐約時報采訪時表示,在矽谷絕大多數風險投資人都不會將錢投給 32 歲以上的創業者。就在 2014 年 11 月初,矽谷的風投們給一位年僅 13 歲的創業者投資了數十萬美元。

除了法律與道德層面的考量之外,我想問,難道那些科技巨頭們就非用年輕人不可嗎?Scheiber 表示雖然聽上去無情,但是現實就是如此。「美國經濟的蓬勃發展正是因為它骨子裡那種不顧一切的樂觀主義精神,在這種樂觀精神當中發明創造被放在至高無上的位置,我們現在擁有一大批訓練有素、才華橫溢且野心勃勃的年輕人,且他們的數量還在不斷增長。這些年輕人將那些老員工不斷推擠到邊緣位置,個中原因沒人能給出合理的解釋,但是其帶來的結果卻是非常令人沮喪的。」

在我看來,年齡歧視的其中一個後果就是人才流失。年輕人的活力對於公司成功固然是至關重要,然而因歲月增長而積累的豐富經驗同樣不可小覷。一個企業組織越能夠在最大程度上反映出現實社會的組成結構,它就越具有智慧。

最近有一位女性友人打電話告訴我她被公司解雇了,她此前在一家大型科技新聞網站擔任編輯與記者職位(當然了,她是公司裡最年長的員工)。在這樣一個職位上,想當然她非常痴迷於網路與流行文化,並且也是公司裡最聰明的那一個。我看到了有很多科技記者的崗位正在招人,這些職位都十分適合她,然而她卻焦慮不已,不知所措。「我都打算從金門大橋上跳下來了,」她整個人都惶恐不已,「沒了這工作我還能干啥?我今年都 45 歲了,再也不會有人雇我了。」雖然我不斷鼓勵她不要將事情想得太糟糕,但其實我無法反駁她這種悲觀的情緒。從客觀上看,我覺得那些因為她的年齡就將其拒之門外的雇主都是白痴,這是他們的損失。

就在一個月之前,我遇到了一位大型科技新聞網站的高管,他告訴我在我這個年齡想要再去科技新聞網站找一份工作是不太現實的。「你這種想法聽上去很蠢,而且你應該也知道職場年齡歧視是違法,對吧。」這就是我給他的回答。

「沒有人會真正地遵守這一法律。」他聳聳肩若無其事地說。其實他說的沒錯,聯邦政府甚至都不讓國家統計局依據年齡來統計就業人數。

年輕人=薪水低,能加班

美國勞動者年齡中位數為 42 歲,而在 Facebook、 Google 、AOL 以及 Zynga 公司的員工年齡中位數為 30 歲,甚至更低。而因為年齡歧視而吃上了官司的 Twitter,其員工年齡中位數僅為 28 歲。

大型科技公司並不想要人人都知道他們沒有雇佣中年人。關於公司員工年齡的數據都有意無意地被忽略不提,而這些公司在對外報告中一再強調自己對於提升公司員工多樣性做出了不懈努力。

其實這些大型科技公司的出發點很好理解:年輕員工就意味著對於薪水要求更低、擁有更高可塑性且時間安排更靈活(他們願意一直加班)。蘋果公司與 Facebook 已經開始為女性員工提供冷凍卵子的福利,這樣他們的女員工就可以將 20 多歲到 30 多歲的大好青春都奉獻給公司,推遲自己當母親的年紀。

如果你搜尋一遍線上招募廣告,就會發現這個肮髒的秘密其實人人都心知肚明。「許多科技公司在發布新職位的時候都會強調只招募應屆生,經過這一條件篩選,進入候選人名單的大多都是 20 出頭的年輕人。」

「什麼時代都不缺少年齡歧視。」加州大學的電腦科學教授 Norm Matloff 對於軟體開發產業中針對高齡工程師的歧視表示無奈。對於出生於 60-70 年代的那一群人事情就更加諷刺了:在今日他們因為年紀大遭遇了來自年輕人的歧視,而在他們當年初入職場的時候又因為年紀小而被嬰兒潮一代的老前輩們歧視。曾經年輕就意味著嘴上無毛辦事不牢,而如今年紀大就活該被解雇。

就業市場本應該對於這種用人的低效做出調節,科技新聞網站需要有經驗的記者效力,也需要任用初出茅廬的新人。但是年齡歧視在科技產業的文化中如此根深蒂固,已經成為了該產業獨有的風景,這種固有的文化象徵就好比你一想到手機就是 iPhone 或者 Android,每個人都認為是理所當然。

Scheiber 向我描述了某家做檔案儲存公司的駭客周實況,那些場面看上去就是為了讓那些拖家帶口還要還房貸的成年人落荒而逃而設計。「Dropbox 總部變成了世界上投資最大的遊戲室,員工們可以在裡面滑滑板或者騎滑板車,還可以一直玩樂高積木,所有的擺設都是為了滿足你的興趣,員工被鼓勵暫時將工作拋到一邊。」

面對此情此景,如果你是一個 55 歲的中年人,無論你感到自己多麼的青春酷炫,也會力不從心。也許這就是矽谷的科技公司不願意雇佣高齡求職者的原因。

歧視,從招募開始

年齡歧視的嚴重性在矽谷根本用不著別人添油加醋,現實就是最好的示範。

矽谷當中的科技公司對於反年齡歧視的法律如此置若罔聞,你可能會想,難道這些混賬公司都沒有請法律顧問嗎?

蘋果、Facebook、雅虎、Dropbox 以及遊戲公司 EA 最近都發布了一系列「只針對應屆生」的新職位。還有一些公司表示畢業了一兩年的也可以考慮,但是畢業超過兩年的就不會接受了。

聯邦政府當然不可能支持這些招募廣告。

「在我們看來這就是違法的,」平等就業委員會(Equal Employment Opportunity Commission)資深法律顧問 Raymond Peeler 表示了自己的看法,「我們認為這種做法將年長的求職者拒之門外。」瞧瞧,你覺得這來自官方的說法如何?話說的好聽,但是平等就業委員會可從來就沒有找過科技公司的麻煩。

EA 遊戲公司辯駁自己「僅限應屆生」的招募廣告沒有歧視的意思,但是這種辯白只是讓他們的偏見昭然若現。該公司狡辯說其招募廣告將招募全年齡段的求職者參與到應屆生項目當中,為了證實這一點,該公司表示他們的應屆生專案接受申請人年齡範圍從 21 歲到 35 歲。不過 EA 公司很快就發現了自己公布這樣的訊息沒道理,這一訊息正好顯示出了該公司的應屆生項目是不可能包括 35 歲以上的中年人的。看來 EA 公司理想的員工年齡構成多樣性計劃中並不包括任何 35 歲以上的員工。

如果這家公司擁有一位 40 歲,或 50 歲,甚至是 60 歲的富有經驗的法律顧問或者是公關人員,也許就能夠將自己從這種既尷尬又違法的局面中解救出來。

從整體來看,矽谷其實根本就不是拉動就業增長的引擎,從 1998 年網路泡沫以來,其實矽谷當中根本沒有實現就業增長。「大型」科技公司如 Facebook 與 Twitter 只雇用了幾千名員工。著名的 Instagram 在被 Facebook 收購的時候只有 13 個成員。他們可不想為了拉動美國的就業而做什麼貢獻。不管怎麼說,在科技產業中如此明顯的年齡歧視將對於其他產業也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如果放任其發展下去,這種年輕歧視將會蔓延到其他產業當中。

我們很難看到針對科技公司年齡歧視的大規模集體訴訟,這會讓科技巨頭們付出數十億美元的代價,當然,其後果就是讓這些大公司們更加想要雇用便宜的年輕人,而不是要價高的老一輩。

Posted in 未分類 and tagged .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