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知識與技能不能兼顧? 愈來愈多企業,觸角向下延伸,以高職為基礎,再找來科大合作,訓練進階技能。 培育出的中高階人才,有學歷也有實作力。
台東的早晨,公東高工二○八教室裡一群十六、七歲的大孩子,專注地拿著美工刀切割珍珠板上的家具模型。曾經得過國際競賽木工金牌的老師羅正明,穿梭在教室裡耐心地指導學生。
這是公東高工兩年前才恢復招生的家具木工科,由於強調實作訓練,學生現在才高二,就已經有好幾家國內外大廠來預定畢業生。
台中的午後,台中高工精密機械產學訓專班的學生江子佑,趁著工廠實習的午休空檔跟《天下》記者談起他實習的狀況,「整個高三要跟著師傅進行六站訓練,從品管到線上製程都會接觸到。這樣的學習雖然很累,但很扎實。」
十八歲的江子佑,現在每月實習可領月薪兩萬多元,高工畢業後,還可以直接就讀勤益科大,升學、就業,雙軌並行。
新竹關西高中遼闊的實習農場裡,園藝科學生剛種下水果玉米。鞋上還沾著點泥土,園藝科主任陳嘉政來到他特別設計的食品加工教室,幾名學生正在剝著自己種出來的蒜頭準備料理。陳嘉政說,「以前高三這堂課通常都被拿來準備升學考試,現在我們改造成學生最愛的食品加工課,動手操作過,學生更懂得書上的理論。」
從北到南、從西到東,走訪台灣高職現場,可以感受到微微湧動著一股重建實作精神的浪潮。
台中高工校長許焴楨感慨地指出,「十八歲之前,原本是動手學習一技之長最合適的年齡,但過去十多年,高職生卻為了升學考試,失去培養實作能力的機會。現在是該走向知識與技能並重的時候了。」
隨著少子化的衝擊,加上產業界對實作人才需求若渴,過去十多年來失落在一味追逐升學考試的高職,開始有不少學校突圍轉型,這些學校主要有兩大改造策略:一、引進產業,攜手科大;二、發展特色課程,培養創業力。(全文未完)
摘錄自 天下雜誌55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