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人才】設計者X自造者 Autodesk 迎接手作時代

連續十九屆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獎得獎影片,都來自歐特克的設計軟體,這家全美市佔率最高的虛擬世界魔法師,正積極推廣實作精神,準備迎接「迅速客製化」時代。

歐特克企業策略副總裁皮特曼(Jon Pittman)一語點破,「我們愈了解從構想到製作的過程,設計的產品就愈好。」
皮特曼認為,未來製造業會從同質量產,走向生產週期短的迅速客製化。手作課並不是要求他們做出完美成品,而是幫助設計者了解整套流程,才能發揮更多材料、空間上的創意,回饋到設計端。




今年剛完工的中國第一高樓──上海中心大廈,建築師用的是歐特克(Autodesk)的設計軟體;電影《少年Pi的奇幻漂流》能勇奪奧斯卡最佳視覺特效獎,也得歸功於歐特克。就連迪士尼年度鉅獻《冰雪奇緣》都有它的影子。
歐特克是個總部在舊金山的設計軟體大廠,總市值超過一百三十億美元。在這裡,他們創造了電腦輔助設計(CAD)軟體界的「微軟」,市佔率超過八成。
但歐特克並不自滿。長期與世界最尖端的3D動畫師、建築師、工程師合作的歐特克,現在更思考怎麼創新、滿足未來世界需求。
走進歐特克位在舊金山的「九號碼頭工作室」(Pier 9 Work-shop),和煦的陽光灑進落地窗,從辦公室向窗外看去,海是湛藍的,看似華麗的加州別墅,其實是百年老舊倉庫改建而成。
九號碼頭工作室兩層樓高、七百五十餘坪的空間裡,設有木工、金屬工作室,還有3D列印室,配備鐵床、水刀等精密儀器,一群員工正在裡頭手作著。
這群專做軟體的虛擬世界魔法師,為何開始當個手作的自造者(maker)?
歐特克企業策略副總裁皮特曼(Jon Pittman)一語點破,「我們愈了解從構想到製作的過程,設計的產品就愈好。」
皮特曼認為,未來製造業會從同質量產,走向生產週期短的迅速客製化。手作課並不是要求他們做出完美成品,而是幫助設計者了解整套流程,才能發揮更多材料、空間上的創意,回饋到設計端。

為了鼓勵阿宅工程師與他人產生關聯,歐特克做了幾件事。
除了建立碼頭工作室,他們也邀請藝術家短期駐點工作室,並把行銷人員和部份工程師辦公室挪至九號碼頭,創造共同工作的環境。
一群是理性的左腦,一批是感性的右腦。藝術家們用軟體設計模型,一旦連結到生產端做出不如預期的成品時,能立刻與軟體設計師討論,成為歐特克最佳的回饋者。
歐特克也曾進行「伙伴計劃」(Pair Program),要求原本各自為政的程式設計師兩兩一組,一起寫程式,而且每週換合作伙伴。實施半年後,團隊更宏觀也更有默契,不再自掃門前雪。

跨界精神融入高中教材
從實體到虛擬、從個人到團隊,為了鼓勵人才跨界,高階管理者先身體力行。
皮特曼就是最佳典範。人高馬大的他很跨界,是建築師、商學院教授,閒暇時,還會化身飛行員。他很喜歡在教書時向外獵才,成大建築系畢業、赴美攻讀建築碩士的廖元鈺就是其中之一。
廖元鈺沒想過自己會轉行當產品設計師。她在柏克萊遇到皮特曼,開啟了實習之門。即使位階低,皮特曼依然安排公司各部門主管與廖元鈺暢談,也讓她參與專案。
大眼長髮的廖元鈺去過三十個國家,還曾經一人跨越南美洲,在亞馬遜雨林住上七天,而歐克特的文化讓她更不怕創新和冒險。
廖元鈺兩年前加入歐特克,擔任產品體驗設計師,一切從頭學起。無聊時,她經常在辦公室裡和同事用3D印表機做模型,刺激設計思考。手作的過程雖然經常出現失誤,但廖元鈺坦然接受。「最重要的能力不是創意,而是勇於接受失敗,從失敗中學習,」她說。
努力結合工程與藝術,歐特克也把這份精神傳遞給年輕使用者。
近來美國為STEM(科學、科技、工程、數學)人才的減少苦惱,而歐特克想到在STEM上頭增加藝術(Art),創立了數位STEAM課綱,讓高中生和教職員免費取得軟體,啟發學生對設計的興趣,也培養未來的使用者。
過去專才為王,但歐特克要員工是設計師也要有手作精神,有深度也要廣度。重新定位自己,歐特克的轉型之路,讓它的員工、客戶一同成長。

內容取自天下雜誌2014年教育特刊

Posted in 未分類 and tagged .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